窦娥之冤人尽皆知,是著名元朝作家关汉卿塑造了一个善良朴实的妇女形象,其形象被改编成很多作品一直流传至今。
人们都知道窦娥在死前发出了六月飞雪的毒誓。现在的人们也经常用六月飞雪形容一个人蒙受了巨大的冤屈,但当时的窦娥其实还说了两条毒誓。
这两条毒誓不像六月飞雪那么出名,但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,那么这两条毒誓是什么呢?
说这两条毒誓之前先来看一看窦娥冤的相关情节。本作女主人公窦娥自幼丧母,结婚后不久丈夫病故,和婆婆住在一起,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非常艰苦,一天婆婆去找医生讨债,结果该医生谋财害命,婆婆被当地的恶棍张驴儿所救。
自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婆婆想和窦娥结婚,并以此为要挟。婆婆和窦娥都不愿意,张驴儿就想毒死婆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。
不料他准备好的毒药被其父亲喝下惨死,婆婆为了免除灾祸便给了张驴儿十两银,让他好好安葬其父亲。张驴儿却以这银子为证据诬陷婆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,他买通了当地的法官和县令对婆婆实施酷刑。
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这些折腾,只能含冤承担这些责任,然后被判处了死刑。窦娥死后他说出了三条毒誓并一一验证。第1条毒誓六月飞雪大家都知道,我们再来看一看第2条,即血溅白练。
这句话的意思是窦娥是清白的,她发誓刀砍下自己的时候血都会撒在白练上,不会让自己的血一滴落在尘土上,她觉得人世间配不上自己的血。事实也的确这么发生了,窦娥的血没有一滴落在土地上。
第3条则是大旱三年。窦娥是一个底层妇女,当一个人身处不幸的时候就希望其他人比自己更不幸,相信窦娥死的那一刻一定满是怨恨,诬陷他的人还有这片土地都需要受到惩罚。
窦娥所居住的地方在楚州,这是一个小地方。中国古代有皇权不下闲的说法,越小的地方自治性越强。不过当时小地方也得有让中央满意的资本,就是社会安定。
有一些东西会引起中央的注意,比如天灾。因此窦娥在此前说出了大旱三年的毒誓,这么做就会让当地的知府陷入深深的压力中,如果一个地方毫无征兆出现了,天灾一定会引起中央的注意。
因为天灾的发生当地的百姓很有可能流离失所,当官的以及地痞流氓很难在百姓身上刮到油水。
当然,窦娥在行刑时说的这三张毒誓没有人会在意。那些贪腐的官员以及张驴儿这种地痞流氓只会觉得她死了最好。
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都如窦娥所说的那样一一应验,三伏时节天上下起了白雪,楚州地面干旱三年百姓颗粒无收中央,引起重视。时间拨到六年后,窦娥的父亲窦天章金榜题名,考取了状元。
有一天他路过山羊深夜正在翻读案卷,忽然见到女儿窦娥,窦娥前来她求父亲替自己招雪。第2天窦天章开堂审案,得知了事情的真相终于洗白了冤案,结果张驴儿和宪令被判处死刑,医生被发配充军,窦娥的冤案就这样画上了句号。
窦娥这三桩毒誓并不是仅为证明自己清白,而是当时底层人民对黑暗的抗议。元朝本是一个十分黑暗的时代,经常有不公之事发生。
窦娥则是那个时代的缩写,底层人很难有维护自身权力的机会,他们经常会被欺压被压榨,深陷黑暗之中。
以窦娥为例,人们都知道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非常严重,社会对女子非常不友好。同样的事情男人做的没错,女人做了就有错。
俗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,这也是窦娥悲惨命运的原因之一,因为她是女人。窦娥这样的底层人士,不管是男是女面对张驴儿的流氓行径后都是无力抗争的。他们只能活生生被当成替罪羊。
窦娥的三桩毒誓应验,不过现实中很少有小人物能获得发声的机会。窦娥的故事对我们依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。
判案时如何做到公正避免误判,而底层人民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又有谁来为他们撑腰?在如今的社会依然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。